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不評斷,更開心 No Judging

"對別人選擇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感到興趣,不帶任何評斷色彩。"  
--這是<別再為小事抓狂>的作者Richard Carlson說,當ㄧ個人類學家的定義。


許多人總說在國外的時候看什麼事物都美,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把那些稀奇與看不習慣的事物都美化當作美景與異國風情來看待。見著留著雅痞長髮的男子覺得有魅力,見著穿著鉚釘皮靴的嬉皮龐克搖滾的外國人覺得帥氣有個性,我們驚呼著!卻多能保持外國人就是不一樣--而不妄加評斷的態度;然倘若在台灣見到,就想說這些人怎麼穿得這樣不淪不類。在國外的時候,我們似乎更能接受別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去參與同性戀歡慶的遊行當作見識,然而回到島內就瞬間封閉的對身邊的朋友或是出櫃的小孩大驚小怪。


我想最大的差異在於ㄧ種無涉的心情,或至少是一種入境問俗的心態。所以在國外看到"看不慣"的事物,我們感到驚奇,頂多唉呦ㄧ聲吃驚ㄧ下也就過去了;回到國內要是發現身邊的人ㄧ直讓你感覺怪怪的,你就好像非得說什麼評論一番,卻忘記儘管生活在鄰近的空間,每一個人都還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的偏好與想要的生活方式。你不需要覺得被侵犯了(offend)也不需要覺得他們的樣子是對你的挑釁,他就像是一個外國人ㄧ樣,有與你有不同的選擇。

為什麼不能就像看待外國人一樣,因為感到有興趣,所以試著了解;因為尊重,所以不去評斷?


在國外久了,就更能夠體會到說,很多事情對你的好與壞都是看你身處的角度而異。在國外旅遊的時候,我喜歡去瞧瞧他們華美而寧靜的教堂,在歐洲城市舊城區裡的徒步區逛街,慢步於老運河旁,開幾小時的road trip去造訪國家公園的大山大樹。可當你從遊客變成留學生或是決定在那兒待久一點之後,你變會發現穿的美美的逛街,你的高跟鞋很容易就卡在中古世紀留下來的石板路縫間;也會了解到百年老運河的保存與修繕其實很花納稅人的錢;你會知道教堂書店的誕生是因為這個國家信教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保留教堂,所以需要為其賦予新的用途,而這樣的決定需要社會共識,還要有人願意投注創意在這些拆除便ㄧ去不復返的文化古蹟上。


當我回到台灣,發現我們的古蹟時常被團團包圍在醜陋的鐵皮屋搭建出來的巷弄內,或是在新聞上看到剛被列為古蹟的建築又隔夜被拆除時,不得不感到難過。是因為地狹人稠嗎?我們更在意多一點私人的土地,為了有海景房把高樓蓋到海岸的最前線。我們很少對共有的環境有共識,只想要多占據一點私人空間,就這樣招牌ㄧ個立的比一個突出,侵吞的過程把很多台灣原本的美好都不見。


我想我們該看到的不只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問"為什麼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試想:我們是否能對對異己,這裡指為"個人選擇"不一樣的人有更多的包容?是否能對公共的事物有更多的參與並產生共識。這兩者並不衝突,卻能讓我們生活在ㄧ起時,創造也看到更多的美好。

我希望台灣吸引人之處不只是有好客友善而樸質的人,不只是讓出國的遊子魂牽夢縈的美食小吃,還有那些需要花很多時間累積下來地貌,有故事磚瓦,有我們共同回憶的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