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荷蘭三天兩夜 不夠玩 - 深度旅遊 "水利工程"

英文中有一句俗諺說:God created the world, but the Dutch created Holland (老天創造了世界,可是荷蘭人創造了荷蘭)。

有三分一之的國土都在海平面以下的荷蘭,亙古以來都在與海爭地。與水為伍的荷蘭人,多次因水患而流離失所;卻也因此造就了荷蘭獨樹一格的水岸運河Kannal&dike,與為了排水而設計的風車;在這片時常淤水而不適耕作只能長出大片牧草的低地,孕育出了上好的乳牛與遠近馳名的乳酪。


荷蘭人與水的歷史,是血淚寫成的。然荷蘭人令我敬佩的就是,她們把老天爺給她們的磨難,化為成長進步的力量,成為今日世界上最厲害的水力工程建設知識的輸出國,為杜拜與其他與水爭地的國家提供專業的建議。想要一探荷蘭人的這段歷史與現今荷蘭的水力建設,那麼有幾個具有歷史關鍵地位的地方特別值得一去。


首先是:西北大提--阿夫魯戴克(Afsluitdijk),直譯是"鎖匙"大提。又直又長的鎖匙大壩/提Afsluitdijk 建於1927-1933年間,是一個長達32公里的長提,寬90公尺,將原本荷蘭西北方的北海(North Sea)水域分隔出了一個淡水區,成為南海(Zuiderzee),也是現稱的艾瑟爾湖IJsselmeer (IJssel lake)。艾瑟爾湖是西歐最大的淺水湖,平均深度只有五六公尺;淡水來自穿越荷蘭國土的艾瑟河IJssel river,是萊茵河Rijne下游的分支。這個"鎖匙"大提設計之初,便使之高於海平面7.25公尺,算是預先為海平面上升作準備。

長提上有四線道的公路,大大的縮短了荷蘭西北國土(Wieringen島)與北邊國土(Friesland菲仕蘭省)的距離。更曾在2012與2013兩年舉辦過類似馬拉松的30公里Afsluidijkrun(鎖匙大提長跑),在北風強勁毫無遮蔽物的長提上長跑,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我想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地方有如此平坦,且又直由長的跑道來舉辦這樣的活動了吧。特別的是,受潮差的影響,在長堤上可以看到兩側的水位高低不同,然為了不讓水位差太大,必須透過特別的閘道來控制長提內外水位的差異;也由於兩邊的水鹽度不同,長提的兩側海水顏色是不近相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填海造陸的荷蘭人 -Ijsselmeer Polders 艾瑟河淤田(新生地)

從被大壩圍成的淡水水域,荷蘭人再從淺水區著手,從這片內海爭回了1650平方公尺的土地;分別是西北邊的Wieringermeer,東北邊的Noordoostpolder(東北淤土)與東南邊的Flevoland,分別是上圖中自左上順時針標出的三塊綠色的土地;其依序在1930、1942與1957完成排水(fully drained)。

從上面的圖片可以清楚發現,較早完成的Wieringermeer與Noordoostpolder有大半的土地仍與原先的土地相連,然而Flevoland卻不同,週邊有運河圍繞,與原先的土地保持了一個水道的距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開始圍海造陸形成Wieringermeer與Noordoostpolder時並不了解從海床掙回的土地,鹽分遠比原本的土地來的高,因此儘管將海水抽乾了,相連的兩片土地自然而然的會自動平衡鹽分,結果原本的土地吸收了大量海床土的鹽分,導致這片土地反而不適耕作了。有了這樣的認識,圍內海建立最後一塊(也是最大塊的)Flevoland這片土地時,就設計了一個環繞的運河與原本的土地隔開來;儘管往後都要透過橋梁進出這片新生地,但這樣的設計便不會影響原本的土地養分與酸鹼鹽度等的平衡;實在是很重要的一課! 


對以上南海工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位在海埔新生地上的Lelystad市參觀新生地博物館參觀。我很喜歡在Museum of New Land(Nieuw Land museum/Bataviawerf Leystad)觀賞的the story of Engineer Cornelis Lely (theme 'life on the edge of land and water')中一些對話,Cornelis 說:
The nature is mighty, but human can use wisdom (to conquer it)。
 在我看來,這句話與人定勝天的想法略有不同;這句話,除了表達尊敬大自然的力量之外,同時也隱含了對人類的信心 -- 相信人類可以運用智慧創造不同的可能。


另外Cornelis 也說:
Earth live very slowly; so, if the ice-age is the real winter, then, we might be living in the spring and in the future comes the summer. 
在1951年的南海工程Zuiderzee Project中,年適以高的工程師Cornelis Lely儘管預期自己沒法眼見這偉大的工程的完成,然而在他心裡與想像中,下一個世代將迎接地球的春天,是一個充滿更多希望與機會的地方!為紀念Cornelis Lely,最大塊的Flevoland這塊淤田上的大城Lelystad便是以Cornelis Lely命名的。

看完影片除了大大的增進了對南海工程的了解,更是深受感動;特別是看到荷蘭人在經歷過一次次的水患後的反應,他們深感必須要一勞永逸的把這個水患的問題解決。其實南海工程的想法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就有了,然而以當時的工程技術根本是天方夜譚;直到十九世紀時首次出現了一些可行的方案;在工程師Cornelis Lely的領導下,他們一邊做一邊設計新的土木工程機具來完成這個計畫,完全不是說確定擁有了一切的技術能力才開工的,這樣破釜沉舟的決心,實在令人敬佩。

參觀新生地博物館時正好是2010年台灣八八風災過後不久,感觸特別深。一樣是長久以來面對風災水患的國家,為什麼荷蘭人可以大澈大悟有如此的決心投入大量的金錢與資源好好面對、解決攸關國土完整性的問題?反觀台灣,不是在山區種檳榔就是毫無限制的讓脆弱了山區過度開發;面對年年的風災,走山與地層下陷......眼見損及生命財產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想及令人不慎唏噓。如果台灣也像荷蘭人把水患的威脅當作"國土安全"問題來處理,或許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與處理格局了吧。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維基百科wiki: 南海工程 Zuiderzee Work: 。

Delta Work(代爾特工程)

位在荷蘭西南側的Delta Work(代爾特工程)與南海工程一併獲列於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特別頒發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土木工程設計的名單上,列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 Seven Wonders of the Modern World。代爾特工程最主要的設計就是:用運河長提將荷蘭西側國土一連串的島嶼相連接在一起的工程,主要目的就是要縮短了荷蘭西側的海岸線長度,減短原本需要面對潮差變化與海平面上升、水患威脅的海岸線,減少原先需要鞏固的又長又脆弱的沿海堤防。


從維基百科上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代爾特工程的規模。這一系列的堤防設計圍出了大片的內海,海堤的淡水側還需要具有破冰的設計(左下圖),原來遠從萊茵河留下來的淡水到了出海口,可能因為水流速度減緩又被困在海堤內圍出的內海區裡因而較容易結冰,若不加以破冰將影響堤防閘道口調節堤防內外水位的能力。若有機會到荷蘭西南側去參觀這代爾特工程,也不妨安排一些時間在附近的小鎮逗留閒蕩一會兒,右下圖就是在Middelburg附近的Veere小鎮的照片,許多都頗有歷史,很適合悠閒的逛逛喔!



繼荷蘭三天兩夜 不夠玩 - 深度旅遊 第一篇 "水利工程",介紹兩個荷蘭人偉大的水利工程建設之外,在這裡另外推薦兩個輕鬆一點的景點給大家,詳見下篇:荷蘭三天兩夜 不夠玩 - 深度旅遊 -民俗村與皇宮秋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