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of the coolest things I am experiencing so far as a graduate student's plus one is reallocating with him while he does his internship in another city. Since the internship take place in the Silicon Valley, well know for high housing price and difficulty in finding a short term rental, we were very happy that the company provide reallocation service as part of the internship package. Also, we found that not all company provided reallocation services. We were even more thrilled to find that after my husband told them that the wife is coming along, they have given us a 1B1B apartment, instead of a 2B2B apartment which we will have to share with another intern.
Arriving at the apartment after 5 hours drive, we were pleasantly greeted by the wonderful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 and even more amazing hotel sweet like apartment. The neighborhood is very much like the science park in Hsin-chu, Taiwan. Our apartment is located within a small neighborhood court, with assigned parking space and a swimming pool in the center of the neighborhood. The environment is nice, neat, quite and green.
I was totally surprised by the luxuriousness of the apartment when we entered.
First, there is the fully equipped kitchen, with fridge, microwave, juice mixer, dishwasher, stove and all the kitchen cutlery and accessories... ect., you name it! Followed by a fully setup, demo-like dinning room.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社群的力量 --古巴都市農業革命.
實在不喜歡當一個悲觀的人, 但是看了一部這麼勵志的有感然力的影片仍然不住感到悲觀, 或許我就是一個骨子裡如此透徹的經濟學家吧.
開始旁聽UCLA地理系的食物與環境(Food&Environment)的課程時, 課程已經進入了倒數三堂期末考的階段. 課程藉由說明食物是人與環境接軌且不可分離的點, 切入永續環境的議題; 在食安問題逍遙塵上的世代, 在全球性糧食危機不再只是落後國家專屬的困境的年代, 如此貼近的且迫切的問題讓我對於食物相關的議題充滿了熱情.
藉著 "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 暫且翻譯成為"社區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去看見另一種永續的發展模式. 從維基百科裡介紹古巴歷史中讀到這段歷史的序曲:
。。。
片名: The Power of Community 影片連結: http://goo.gl/xHSKls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搬家] Box-n-Go
由於屬於暫時性的離開LA, 又不願意平白付三個月的房租讓他空著, 我們決定把房子退掉, 租儲藏空間(storage space)來安置我們帶不走的家具和東西. 但麻煩的是, 我們必須另外租輛小貨車來運輸自家小車載不了的東西, 像是床墊, 書桌, 五斗櫃等等. 裝上車之後載到儲藏室卸貨後鎖好, 下回再次租小貨車把東西運到新住所.
後來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另一個新奇的玩意, 叫"box-n-go"! 搜尋了解了之後發現還滿不錯的, 基本上運作方式就是他們會運送一個大箱子到你家門口, 等你自己把要存放的東西放好之後他們就會來把儲藏箱(box)運走. 月租box的收費方式比租一個儲藏室多20美金左右, 前後的運輸也貴一些, 但是省去自己租車的麻煩, 另外最大的好處是省去兩次的搬運工作 (開小貨車運送到儲藏室卸貨(1) 與再次從儲藏室搬上小貨車(2)的力氣. 另外如果不確定一個箱子是否裝的下, 也可以多預約一個箱子備用, 如果後來沒有使用將不收費.
官網提供箱子尺寸資訊如下: 長93吋, 寬57吋, 高 78吋 (1吋=2.54公分), 約6.77立方公尺; 說是大約可以裝的下1.5個房間的東西. 由於我們的房間不小, 實在不確定床,書桌, 櫃子與大大小小的家電裝箱後能否順利全部塞入box裡, 我們很謹慎(nerdy)的丈量了所有東西裝箱後的尺寸, 再用sketch up繪製了一個3D放置計畫圖, 這才安心確定租box計畫可行.
確定要訂box之後, 還要確認的一個細節就是什麼時候預定讓他們把box送到家門口. 在美國, 每個社區每周會有固定的掃街日, 在特定的時段(約三個小時) 平時兩旁可以停車的路段必須淨空. 以我們住的這個社居來說, 門口這側再周四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不可以停車, 對街則是周五早上. 預計要花上半天搬家, 並在周六出發之下, 我們預定了讓BOX在周五早上放到家門口. 為此, 需提前把自家車從車庫中改停放到掃街後空下來的街泊位子上, 搶下box預定放置的點 (box會占下一個車位). 詳盡的確認了時程計畫後, 我們下訂預約的我們的box.
為了減少搬家對生活造成的不便, 我們大約在搬家一個禮拜前才開始打包, 不過在一個月前就開始清冰箱. 雖說生鮮的東西幾乎是每個禮拜都會吃光光, 但是調味品與冷凍庫的東西卻很容易到最後一刻發現無法消化完所有庫存的食材造成浪費.
完美的計畫還需完美的執行.
從周三開始, 我們利用晚上的時間開始打包房間中的家電, 把冬衣冬被裝箱. 裝箱的東西堆放載家徒四壁的客廳, 一下子也就滿了起來, 東西時分可觀!
~進box的~
周四下午搶車位; 晚上吃完倒數第二餐後 支解了大型傢俱(減輕搬運負擔), 把床架收起(只留下床墊在地上), 收拾大大小小抽屜的瑣碎物品.
出發前一天周五早上吃usual麥片早餐配摩卡壺咖啡, 等候box駕臨(換車位), 包裝易碎的碗盤, 把電鍋裝箱, 把殘存的哩哩叩叩小東西打包. 約10點鐘, box抵達, 放置在花樹下:
~box內部的大小~
~打包小雜物~
另外, 廚房裡的調味料也是非得用到最後一刻的東西之一, 這些東西最重卻也最難在最後幾個禮拜內把它消耗掉.
打包時主要把東西分為兩堆, 一類是丟box儲藏起來的, 另一類是隨時跟著人的. 帶走的主要都是衣物, 唯一的電器就是麵包機. 另外考量存放在box的東西可能得承受夏天外頭的高溫, 廚房調味用品與化妝品我都選擇隨人上車帶走, 要不, 抵達時就得要重新購買這些東西, 同時擔心兩三個月內調料用不完又要丟棄, 也十分浪費啊!
~上車帶走的~
中午吃昨晚準備的最後便當, 補充能量!
下午將打包好的東西按計畫擺放到箱子中, 天衣無縫的用到每一個角落, 也避免東西在運送時過於晃動磨損. 搬運過程差不多兩個小時內就可以搞定. (忘了拍照@@)
完畢後, 我們坐在只剩一張床墊的房間的地毯上--上網, 看著四周仍然東一點西一點的小包包與袋子, 實在惹人心煩, 同時也有點擔心準備帶走的東西能否全部裝進車子裡.
坐在有別於平時的位子(地毯上), 窗子灑下的光線很美, 空空的房間好大, 空的都有一點回音了. 住了五個月的房間也滿捨不得的...
精算食材的結果就是最後一晚也不用出去外頭吃. 最後一晚準備的是-- 培根蛋義大利麵. 添加了芹菜與節瓜格外juicy! 多餘的箱子變成臨時的餐桌, 這就是搬家中的滋味~
Box-n-Go公司周五寫信來說預計早上9-10點會把box拖走, 因此出發的周六早上, 我們起了個大早, 迅速的把床墊套上罩子, 連同昨晚最後打包起來的鍋子搬到box中. 擔心車子裝不下我們要帶走的東西, 我們也以極快速的速度把行囊pack到車子上, 很滿但也不算太誇張(後坐只疊到肩膀高度), 這才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確定不用在淘汰什麼放到box中, 這才放心的回頭吃早餐, 準備出發.
後記: 隔一周才離開的室友說, 稍晚box就被拖走了, 不過我沒spare沒有用到的那個卻還留在原地, 不知道怎麼了(尚須連繫). 就目前前半段的搬家托運過程而言, 用box搬家的經驗還不錯呦!
==============
R問我說, 你媽有沒有說你這樣嫁給我到美國來又要一直搬家很辛苦啊? 我說沒有. 心理想, 要是我媽真這樣問我, 我可能要確認電話有沒有打錯了. 我媽嫁給我爸後搬家的次數經歷一定有一打了吧, 至少我參與的應該就有七八次. 嫁雞隨雞好像很理所當然了啊!
這一年來, 我自己也打包了數回, 從荷蘭搬台灣小住菲律賓, 回台灣再搬到婆家再飛到美國, 一次次檢視歲月的積累, 一次次去蕪存菁. 能隨身帶著的東西真的不多. 我跟Rhymer說, 長大的願望之一, 就是擁有一個自己的家, 一個可以讓我在牆上貼著喜愛的海報, 讓我不會怕帶不走而不敢買下喜愛的一個碟子一件裝飾, 一個可以讓我安心累積我喜愛的一切的地方,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吃]Ben&Jerry
對於 Ben & Jerry 這個品牌的印象, 建立在大一企業概論的課本個案經驗case study中. 十年後成為人妻後, 終於嘗到了!
貪吃的老公R, 上超市時不論是為了買水果, 買牛排, 或優葛, 必定很不順路的繞到冰品區去逛逛; 單薪家庭窮學生巴巴等著特價進場. 比我早兩年來美國的R已熟知特特價的入手時機, 對冰淇淋價錢比我還要敏感的多. 平常單價3.99/pint(473ml)的Ben & Jerry這回特價兩罐5塊時, 他不可置信的說, 這這真是超便宜的(指)!! 我回想著印象中對這個品牌故事的印象, 比對著B&J與Haagen-Dazs的價錢, 這才知道兩者在市場定位上是不相上下的! 懷著好奇又傷荷包(身材)的擔心與害怕被老公說服(也選了一個口味), 一共帶了兩罐回家 :P
最後選的是療癒巧克力與開心果口味的冰淇淋.
兩個口味中, 療癒巧克力大勝! 開心果對我來說則是奶(杏仁)味過重, 剛好讓我克制一點; 而療癒巧克力不負眾望(也就我們兩個啦~), 超級無敵濃郁好吃!! 在我看來, 這份濃郁比印象中Haagen-D的巧克力好吃耶!
偶爾嚐鮮的結果, 都再三的證實巧克力是最安全的選擇, 什麼香蕉 草莓 香草 抹茶 芋頭等新奇口味都很容易踩到雷 (上回嘗試HD的咖啡口味也覺的普普而已...), 看來要能夠用真材實料保有原料(堅果/水果等)的新鮮香氣與味道實在不容易. 目前讓我最為印象深刻, 可以毫不猶豫再走上5-6公里去吃的開心果口味冰淇淋的店家, 希望仍在羅馬遠離觀光區的巷子裡, 等我有一天回去回憶.
夜裡, 挖著療癒巧克力, 此謂guilty pleasure :)
貪吃的老公R, 上超市時不論是為了買水果, 買牛排, 或優葛, 必定很不順路的繞到冰品區去逛逛; 單薪家庭窮學生巴巴等著特價進場. 比我早兩年來美國的R已熟知特特價的入手時機, 對冰淇淋價錢比我還要敏感的多. 平常單價3.99/pint(473ml)的Ben & Jerry這回特價兩罐5塊時, 他不可置信的說, 這這真是超便宜的(指)!! 我回想著印象中對這個品牌故事的印象, 比對著B&J與Haagen-Dazs的價錢, 這才知道兩者在市場定位上是不相上下的! 懷著好奇又傷荷包(身材)的擔心與害怕被老公說服(也選了一個口味), 一共帶了兩罐回家 :P
最後選的是療癒巧克力與開心果口味的冰淇淋.
兩個口味中, 療癒巧克力大勝! 開心果對我來說則是奶(杏仁)味過重, 剛好讓我克制一點; 而療癒巧克力不負眾望(也就我們兩個啦~), 超級無敵濃郁好吃!! 在我看來, 這份濃郁比印象中Haagen-D的巧克力好吃耶!
偶爾嚐鮮的結果, 都再三的證實巧克力是最安全的選擇, 什麼香蕉 草莓 香草 抹茶 芋頭等新奇口味都很容易踩到雷 (上回嘗試HD的咖啡口味也覺的普普而已...), 看來要能夠用真材實料保有原料(堅果/水果等)的新鮮香氣與味道實在不容易. 目前讓我最為印象深刻, 可以毫不猶豫再走上5-6公里去吃的開心果口味冰淇淋的店家, 希望仍在羅馬遠離觀光區的巷子裡, 等我有一天回去回憶.
夜裡, 挖著療癒巧克力, 此謂guilty pleasure :)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有趣的荷蘭語
在荷蘭留學多年來, 時常被問到荷蘭都說什麼語言. 是的, 荷蘭如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 荷蘭有自己的語言, 謂之Dutch (荷語), 跟英文的Go dutch (各自付帳) 的dutch同一個字. 由來當然也與荷蘭有關, 戲謔荷蘭人的小氣, 聚餐時沒有意外都是各自付帳的狀況.
通常緊接著被問到的問題就是, 你會說荷蘭語嗎? 很不好意思的是, 儘管在荷蘭生活的近六年的時間, 我的荷語僅停留在打招呼與點咖啡的程度, 這或許都要怪罪於荷蘭人英文時在太好的緣故. 相較於鄰國的德國人, 年輕荷蘭人大多說著流利的英語, 他們說這多與大量暴露在美國電視節目與好萊屋電影之下有關, 特別是考量荷蘭人口有限, 配音這些電視節目的規模經濟有限之下, 荷蘭的外國節目都是原音重現, 不像電視節目在德國法國或是義大利等國都會播出當地發音版本的節目所致.
對許多會英文的德國人來說, 荷語就像是英文與德語的綜合體. 多數的字都與德語的拼音多有相似或可以連結之處, 讓他們很容易猜得出來; 然而對於不會德語, 以中文為母語的我來說, 僅有的聯繫只存在使用相同的字母而已. 剛到荷蘭時曾經發憤想要好好學點荷語, 卻遇到用德語教荷語的老師 (當時班上大多是德語為母語的德國人與波蘭人), 大約三四個禮拜後我就再也跟不上老師說話的內容與同學學習的速度了.
首先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學習過去那些熟悉的字母的新發音方式. 除了捲舌的R音, 還有有如清喉嚨的G. 有人便說, 荷語聽起來像是喉嚨疾病. 許多字都有如德語中Bach中ch的發音, 這樣的音節時常出現在字頭, 有如要吐痰一般的發音起頭讓我完全發不出後面接著的音節.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上完第一堂荷語課後, 我喉嚨痛了兩天都說不出話來.
今天看到經濟學人中談論荷語發音的文章, 多有經驗相似之處, 讓我不禁玩爾一笑!
通常緊接著被問到的問題就是, 你會說荷蘭語嗎? 很不好意思的是, 儘管在荷蘭生活的近六年的時間, 我的荷語僅停留在打招呼與點咖啡的程度, 這或許都要怪罪於荷蘭人英文時在太好的緣故. 相較於鄰國的德國人, 年輕荷蘭人大多說著流利的英語, 他們說這多與大量暴露在美國電視節目與好萊屋電影之下有關, 特別是考量荷蘭人口有限, 配音這些電視節目的規模經濟有限之下, 荷蘭的外國節目都是原音重現, 不像電視節目在德國法國或是義大利等國都會播出當地發音版本的節目所致.
對許多會英文的德國人來說, 荷語就像是英文與德語的綜合體. 多數的字都與德語的拼音多有相似或可以連結之處, 讓他們很容易猜得出來; 然而對於不會德語, 以中文為母語的我來說, 僅有的聯繫只存在使用相同的字母而已. 剛到荷蘭時曾經發憤想要好好學點荷語, 卻遇到用德語教荷語的老師 (當時班上大多是德語為母語的德國人與波蘭人), 大約三四個禮拜後我就再也跟不上老師說話的內容與同學學習的速度了.
首先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學習過去那些熟悉的字母的新發音方式. 除了捲舌的R音, 還有有如清喉嚨的G. 有人便說, 荷語聽起來像是喉嚨疾病. 許多字都有如德語中Bach中ch的發音, 這樣的音節時常出現在字頭, 有如要吐痰一般的發音起頭讓我完全發不出後面接著的音節.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上完第一堂荷語課後, 我喉嚨痛了兩天都說不出話來.
今天看到經濟學人中談論荷語發音的文章, 多有經驗相似之處, 讓我不禁玩爾一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