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社群的力量 --古巴都市農業革命.

實在不喜歡當一個悲觀的人, 但是看了一部這麼勵志的有感然力的影片仍然不住感到悲觀, 或許我就是一個骨子裡如此透徹的經濟學家吧.

。。。

開始旁聽UCLA地理系的食物與環境(Food&Environment)的課程時, 課程已經進入了倒數三堂期末考的階段. 課程藉由說明食物是人與環境接軌且不可分離的點, 切入永續環境的議題; 在食安問題逍遙塵上的世代, 在全球性糧食危機不再只是落後國家專屬的困境的年代, 如此貼近的且迫切的問題讓我對於食物相關的議題充滿了熱情.

片名: The Power of Community      影片連結: http://goo.gl/xHSKls

藉著 "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 暫且翻譯成為"社區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去看見另一種永續的發展模式.  從維基百科裡介紹古巴歷史中讀到這段歷史的序曲:


古巴從西班牙殖民至割讓給美國, 不久在1902年美國扶植的獨裁者統治下獨立. 隨後的50年社會動盪經濟命脈與美國的經濟與獨裁統治者息息相關, 然在此期間大量的外資湧入也提高了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水品. 然而在1952年通過軍事政變, 巴蒂絲塔開始獨裁統治, 解散了議會, 同時廢除了自40年代以來帶有資產階級近不性質的憲法. 隔年一連串的革命下,

美國於1958年3月14日開始對其施加武器禁運,此後,革命者衝出馬埃斯特臘山,發動總攻,聖克拉拉被佔後,巴蒂斯塔逃往葡萄牙。同日,即1959年1月1日,起義軍進入哈瓦那,新的古巴共和國成立,次日,宣布成立革命政府。 革命的頭一年,卡斯楚政府實施了包括土地改革在內的國有化改革,推廣集體農業。原本美國掌握古巴40%的甘蔗田、幾乎全部養牛場,90%礦場和80%的公共事業。包括這些在內的全部私人資本總計250億美元,全部收歸國有,這導致美國於1961年與其斷交,並對古巴實行經濟、貿易和金融封鎖,關鍵的蔗糖出口和石油、零件的進口中斷。此前古巴進口物資的三分之二依賴美國。4月16日,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派出1500名僱傭兵登陸吉隆灘,試圖入侵豬灣,19日失敗。雖然蘇聯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的妥協令古巴不滿,但迫於美國威脅,古巴還是投向了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更於1972年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1976年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憲法,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同年12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取消總統制,設立國務委員會。1960年至1985年期間,該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3.1%,1985年超過3000美元,遠超拉美其他國家1.8%和2200美元的平均值。1990年8月,政府宣布國家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在這段時期,石油和器材的短缺導致古巴農業一度衰竭,斷電和飢餓變得普遍。1991年蘇聯解體後,古巴失去每年40億到6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美國於1992年和1996年相繼出台了《托里切利法》和《赫爾姆斯-伯頓法》等旨在阻斷外界與古巴的貿易與投資的經濟制裁法案,以圖古巴步東歐後塵,放棄社會主義。但古巴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計劃經濟。1993年起,古巴開始進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舉措出台。1997年10月,古共五大提出把經濟工作放在優先地位。-- Wikipedia "古巴歷史"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正是這段從蘇聯解體後, 古巴面對瞬間中斷的外國投資, 國民所得在兩年內少了三分之一, 依賴蘇聯進口的石油能源瞬間少了80%的窘境. 一直以來仰賴出口蔗糖等原物料換取民生必需品的古巴突然之間斷糧了!  在經濟貿易被封鎖之下, 古巴連最基本的糧食作物--稻米都被限制進口, 更無法進口任何化肥原料來供應原本大規模的蔗糖生產, 醫療用品與藥物, 石油等全部都進入嚴重的短缺狀態. 這段時期, 斷電是家常便飯.

受迫於斷電斷糧的危機之際, 古巴人從原本與美國人相似的資源寬裕生活方式中被迫改變. 在吃的方面, 由於經常無預警的斷電, 這讓一般家庭再也無法依賴冰箱來保存食物, 因此迫使她們調整烹調的量, 學習煮剛好足以吃完的一餐. 在缺乏石油之下, 古巴向(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購買了大量的腳踏車取代開車的生活習慣 (因為真的沒有石油了!). 很多人從頭開始學騎腳踏車做為通勤的工具. 同時為了解決不敷使用的大眾運輸工具程載, 政府在各地開設社區大學以減輕學生, 老師與周邊服務工作人員的通勤負擔; 同時把醫療人員下放到各個社區當中服務, 建立完備的醫療網絡. 因此儘管在這個生存危機與經濟上巨大調整時期, 古巴政府都持續提供良好的國民教育與醫療照護. 然在這段資源嚴重不足的幾年裡, 仍有不少孩童受營養不足之苦, 而古巴國民則整體平均掉了9公斤!

眾多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之外, 還包含了一件意外促成的綠色革命! 在貿易封鎖無法進口任何糧食作物之下, 古巴人必須想辦法自給自足, 他們開始善用任何閒置的空地栽種作物. 而城市近郊公有的土地也被分配給有意願耕作的人, 讓人們享有該片土地的產出, 接近私有化的土地制度增加了單位產出. 同時由於經濟封鎖限制了化肥的輸入, 古巴人開始有機耕作, 利用牛糞做肥料, 輪作等技巧培養土壤使其肥沃. 在城市近郊的有機農場拉近了古巴人與食物生產來源的距離, 這是近年來探討"工業化食物生產方式"使得人與食物不知不絕斷絕聯繫時, 回頭發現的重要成功可以學習的案例.


整部紀錄片藉由古巴歷史中的這個重要轉折, 探討都市農業, 能源依賴與永續發展的議題; 然而這個案例除了成功地呈現讓都市人與食物生產源頭再次產生連結之外, 我其實頗為懷疑有機小農耕作的永續競爭力. 現行的大規模放牧與耕作方式讓機械取代了大量的人力, 使人均產出(一個農夫管理大面積的農地產出)大大的提升, 相應付出的代價就是標準化生產. 藉由(必要/過度)單一的品種(機因改造過的種子)來控制產出品質的一致性, 適應機械化的生產, 採收與包裝, 配合冷藏技術運輸的過程, 配合化肥與殺蟲劑的使用, 讓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是顯示品質優良:長短胖瘦顏色大小都經過標準化(分類過)的產品. 除了少數高單價的經濟作物, 大多數的農作物如果不經過標準化與規模經濟的生產方式, 是難以把成本壓低到足以與國際價格相競爭的水準的.

近年來許多研究文獻專注於探討如何讓農業成為許多開發中亞洲國家人民的脫貧機會, 這些方案針對亞洲農民多為小農(持有土地面積小於1 hector甚至0.5 hector)農地有限於法產生規模經濟的特性, 提倡從糧食作物轉植需要勞動力密集(且較難機械化收程)的經濟作物; 然而宏觀而言, 農地有限難以機械化耕作的亞洲國家仍然要去面對基本糧食作物仰賴進口的情況.

下圖引自BBC Food The Cost of Food: facts and figures點出的就是世界各國在食物價格上漲之下的獲益國(外匯累積增加, 藍色)與受負面影響(外匯減損, 紅色)的國家. 當一個國家的糧食自給率越低 (=食物來源越依賴外國進口), 國際食物價格攀升便會直接且快速的反應在該國的食品消費占開銷的比重.

Map showing projected change in global balance of trade

當然, 許多國家嘗試限制食物價格的攀升, 卻又間接帶來了反效果; 因為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 高漲的價格正是市場給生產者/投資者的訊息(signal), 讓更多人有意願加入生產的行列. 可惜的是, 農產品在回應市場價格的速度總是延遲(lag), 今年的歉收拉高了價格, 卻又往往讓隔年(太多生產者加入下)盛產而導致價格崩盤. 加上氣候變遷下不穩定的因素大大增加, 讓農產價格的波動(fluctuation)變大, 也變得更難以預料.



Aalto University的這篇研究就指出, 儘管全世界的食物產出逐年增加, 然在此同時很多國家在食物來源上仰賴國際貿易的比率也大大增加了!


然而, 利用規模經濟效益與國際貿易的好處也是不勝枚舉. 藉由國際貿易, 我們可以用便宜或至少是可負擔的價格吃到從加州運到台灣的水蜜桃, 在歐洲吃到紐西蘭的奇異果... 想想要不是生產過程中層層的機械化與標準化讓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我們食物的攝取種類就只能受限於國內或是鄰近國家的生產了. 同樣的, 生在這樣國際貿易活絡的時代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製造大量的炭排放. 食物的炭足跡(carbon footprint)說的就是這樣的概念, 它具體的計算出為了運輸某種食物所造成的碳排放量. 需要經過越長途運輸的食品探足跡就越大, 紐西蘭奇異果就是一例. 推廣這個概念的社群因而特別喜愛吃在地食物(local food), 因為相較之下這些產品的炭足跡較少. 然而並非每個地方先天條件都能生產出多樣化的食物, 且在地生產的食物通常都來自地方的小農, 價格時常比超市看到的規模經濟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要高.

儘管也希望自己能夠更無條件的成為購買在地產品的擁護者, 然而卻也感覺到這樣一個立意良善的概念其實也是生活較寬裕的人的專利. 之前便看過一個電視節目介紹一個低收入美國家庭飲食習慣, 在收入有限之下, 五個家庭人口的一餐預算是5-10美元(每人1-2美元, 約當30-60塊台幣), 這家人幾乎餐餐都去麥當勞消費一美元漢堡填飽肚子, 問家長為什麼不選擇去超市買些健康的蔬果做飯給小朋友, 給他們正確健康飲食的觀念呢? 在實際與他們一起走放一趟一般超市就可以理解了. 一個青椒, 一棵花椰菜, 三個蘋果, 每一種秤起來都接近一美元, 可是單吃這些會飽嗎? 對打零工的父母來說, 要騰出固定的時間(上市場)煮三餐也是一大困難. 說是父母懶惰也罷, 但已經濟拮据的家庭來說, 吃速食餐還真是最便的選擇(漢堡裡少少的生菜葉也勉強算是蔬菜來源了). 這樣的生活飲食條件下, 要鼓勵他們支持在地食物, 或是吃健康的有機作物, 聽起來就像是限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呀!

回歸正提, 影片中我看到過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危機, 都市農場的希望. 從近年來多次的食安問題讓我們再次重新去沈思食物之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也是引領我們再次與自然產生連結的基礎.  古巴都市農業的成功固然令人雀躍, 然而我仍然不得不對於種種企圖偏離或說是對抗規模經濟生產與食品國際貿易的種種概念趕到質疑. 希望取得/消費昂貴的有機食品與在地生產的作物在未來不再只是有閒錢人的權利, 而是想要健康飲食的人皆有的權利.


相關延伸閱讀:
古巴綠色革命: https://www.greenleft.org.au/node/43404
Food Security, WHO 定義 http://www.who.int/trade/glossary/story028/en/ 
聯合國 食品與農業組織 (FAO) 2011報導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50519/icode/
[糧食作物產出/國際糧食貿易/永續性] 
http://goo.gl/XqRYL1
http://www.fao.org/docrep/004/y3557e/y3557e0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