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臼齒診療史 Part II 美國經驗:看診/報價

續上集, 在台灣與荷蘭的智齒診療史, 在我離開荷蘭時,便剩下一顆最最難纏的智齒與我纏鬥.... (同上篇, 內容寫實(無血腥), 不喜勿入)。

至此,時間推移,轉眼到美國都一年半了。繼上回中間回台灣檢查牙齒已經又過了一年,於是我與楊便決定在離開學校前,在連續幾個月繳了非常高額的保費之下,想說至少可以來用一下最基本的檢查項目,洗洗牙。

每天乖乖剔牙的楊果然平安過關,而我卻被通知有一顆蛀牙要補,另外則有三顆之前蛀牙填補物邊緣稍有磨損,建議修復。說中文的台中人醫生(曾經是小留學生),非常佛心的說願意幫我補瓷牙,但只跟我收銀粉補牙的價錢,四個全部要價一百多塊,要我再約時間過來。一百多,我一聽實在一百個不願意。估摸著想,楊就要去新公司報到了,聽說之後的保險超好,要不就拖一會兒去給新的牙醫補吧。這件事也就隨著搬家安頓又拖了三個月......。

稍稍了解保險的涵蓋範圍後,從周邊朋友沒有得到特別值得推薦的醫師下,我上網搜尋找了一間似乎評價不錯的牙醫便預約了。確定了醫生明子才發現這好像是一位這診所的新醫師,評價上review地說的都不是她,只是想想可以很快的預約到幾天後的門診,補個牙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也就去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才是一個更精采的故事的開端......

[General Dentist]走去看牙30分鐘的路程,走在陰了幾天的陽光下心情還不錯,到診所找了全口x-ray又幾張小片子就上診療台了。 醫師沒有特別與我詢問我的病史,只是問說有沒有什麼不適。我說我的智齒需要她轉診,以及智齒前的那顆牙容易卡東西,可能有蛀牙要補。醫師說從片子上看來確實可能蛀了,說要測試我對於冰東西的敏感程度,我說我對冰的東西敏感的不是這顆牙,她測了測也發現屬於正常敏感範圍。但她說這柱牙與牙髓腔很近,一定要修補蛀牙。我問她可否今天就不洗牙了,直接補牙行嗎?只看了片子還沒掃過我全部的口腔的醫生,突然間發現我對於我的牙齒狀況的了解遠大於她,這好似讓她有點讓她措手不及。她轉身去前台問了小姐,匆匆的讓小姐給我報價,又推來了一份補牙的單據要我簽屬,當下感覺真的非常不好,而且補那一顆百分之二十的自付額就要100美金,竟然跟三個月前補三顆的價錢一樣,當下真讓我捶心肝,可是過去已過去,只能說回不去了,哀。

[let's patch it up?!]補牙前上了局部麻藥,才開一會兒我就聽到她說,啊已經到pulp(牙髓腔)了,牙間被東西頂著根本合不起來也說不了話的我,非常無助。想多問她到底怎麼了,現在要怎麼處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只聽到她說, let's patch it up / get temporary filling / root canal幾個字,心理驚覺不妙! 對於英語專業詞彙非常有限的我約略猜出來,這大約是要做常聽說的"根管治療"了。然最震動我的是第一句"let's patch it up" 。這句是愛看實習醫師的我從影片中學來的,情境通常是這樣的......    醫生為病人開刀卻在刀開了下去後發現狀況遠超過預期可以處理的於是在像是說: 腫瘤也沒拿, 壞掉的器官也沒修好的情況下決定草草收尾,先把病人(隨便)縫起來, 來日再戰!歷歷的劇情,心裡只有一個"糟"字。她約略地解釋了說,發現太接近牙髓腔了,我只能給你填藥做一個暫時的補牙填充物,你得再去找專業的處理。Patch it up的進度真的非常快, 快到讓我相信他應該沒有多做清潔消毒就推土補起來了。真是劇情直轉而下。

回到櫃台口,我等待醫師給的轉診證明,等待之餘我問櫃台小姐說,我想問醫師想今天這樣做一個臨時的補牙, 還是要收費的嗎? 櫃台小姐明顯還搞不清楚狀況,說,啊!是臨時的阿,那我去問問,回頭才說是臨時的就不算補牙,所以費用也是不用的了。 挖勒, 要是我沒問,不知道是不是會很冤得收到莫名的帳單了?!待醫師給了轉診單,要我盡快處理就讓我走了。

[越洋諮詢]走回家的路上涼爽,心情卻沉在谷底。補牙的一百塊已經夠讓我心疼了,儘管今天是省了,卻弄出一個更大的。回家已晚, 麻藥漸退,做飯,我小心地咀嚼,心七上八下的只想要打回台灣問問這幾年來做過根管治療的爸媽的經驗。聽起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要好幾次回診才能完成,再來還要配合做牙套,確保根管治療後一勞永逸。在台灣根管治療是屬於健保的給付範圍,牙套則否,常是一筆可觀的開銷,但屬於(非必要的)選擇性的治療。在還沒來得及詢問美國這邊的報價下,只依稀聽聞朋友曾為了根管治療跑回台灣做,原因很簡單, 在美國做根管治療動則一張機票錢,更別提要是有其他毛病要處理了 (聽說還是以"幾根"神經來報價的)。

末了,決定等時差,撥電話給在台灣每年都給我發黃牌的醫師,問問實際上做根管治療的療程。下午兩點開始看診的醫生,已開始忙碌了。機靈的櫃檯小姐一接到我的電話立即問我的資料,把病歷給調出來,詢問我來電的原因與目前狀況後(我請她轉接),她抽空請醫師有空的時間來接我電話,並在把電話接給我之前簡短了brief了我的情況(說是從國外打來的)。瞬間我對於這位櫃台小姐起了敬意,實在專業啊!

接過電話的醫生,很快想起了我這個年年回診的候鳥病人,當時真的有一種"啊,這真是我的家庭醫師"之感。我再次詳述了我稍早的看診經過, 問他如果我這回回去長達六周,是否足以完成根管治療的治療呢? 他說,基本上通常根管治療需要三到四次的回診,要在第二大臼齒上做根管治療更是頗為複雜的工序,他自己沒有把握可以在六周內完成,但是可以幫我轉診給專科醫師,並一次把所需的幾次掛號都約起來。儘管聽到六周要完成有難度讓人心涼,但貼心的轉診與事先約起來的幫忙實在讓我鬆了一口氣。提及我的疑惑:到今天治療前我都沒有覺得有什麼不適,可為什麼突然從補蛀牙變成"需要"做根管呢? 他說有可能是太接近牙髓腔了,只是沒有看到x光片及實際進去檢查很難確定現在狀況。他說我可以把x光片寄給他,他幫我看過之後再給我進一步建議。天啊!真是太佛心了!

[研擬策略]在consult台灣的牙醫後,原本忐忑的心終於稍稍有個底了,在此期間楊是我此時最重要的支持, 讓焦躁的我有一個軍師一同討論著下一步該怎麼進行。儘管對於自己牙齒被開挖之後的狀況還是不甚明朗,我們還是研擬了一套action plan行動計畫,好似如此才能安心入睡一樣。代辦事項有:(i)查詢返台機票是否能夠更改(延長回台灣的時間),(ii)了解目前牙齒開挖狀態,倒底暫時填充物能撐多久 (兩個月?) 拔智齒與根管治療處理順系是否有影響,(iii) 找美國根管治療與拔智齒專科醫師報價,(iv) 詢問保險給付範圍額度。

[諮詢]隔天在打了幾通電話約略了解報價之後 (通常專科醫師為檢察詳情無法有一個確切的報價), 我收到台灣的醫生回覆如下:
從 X 光片上看你的蛀牙是從縫隙蛀進去的,因為這顆牙齒的牙髓腔較大,所以拿掉蛀牙時會離牙髓腔很近。
如果你的牙醫師已經把蛀牙拿乾淨,雖然很近但還沒到牙髓腔,此時放藥‎觀察,若後續沒有明顯症狀且X光片追蹤也正常,則有很大的機會蛀牙用永久材料填補就好。
如果你的牙醫師還沒把蛀牙拿乾淨但在很近牙髓腔的位置停止動作,跟你解釋再挖下去就要作根管治療,這時雖然有放藥‎暫時填補,後續也許也沒有明顯症狀‎,但因蛀牙還沒有全拿乾淨,這種作根管治療的機會就很大了。
所以要看你是屬於那種情況。‎如果是第二種,那就不一定能拖到12月。
天啊!所以聽來可能真的是一個close call(邊緣Case),只是確實原本有可能就是把蛀牙補起來就沒事的小事,怎麼會一定要弄到做根管呢?我把昨收到的轉診單再詳看了一遍,結果就發現,果然, 原本蛀牙的洞是被醫師開挖後鑿穿到牙髓腔的!!所以說原本可以撐更久的狀況,就變得是緊急狀態非得盡快治療處理。與醫師確認後也發現確實如此。同時昨天醫師建議的拔牙專科醫師診所竟然是不在保險系統network中的,害我打電話去問的時候他們說我完全得自行負擔,把我嚇的~追問才得到另一間口腔手術專科醫師的電話。

[making calls]就這樣,我整個早上都在打電話,問報價與了解治療細節.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收到台灣牙醫的分析,讓我更清楚可能面對到的狀況。另外,打電話給保險公司也意外地有許多收穫。接線的客服人員非常仔細的為我查詢我的保險涵蓋範圍名詞解釋,包含:Calendar maximum, deductible, co-pay, consultation (exam), quote, (PPO) network等,大大增進了我對於保險涵蓋的內容,更讓我學會如何估計即將面對的診療費用。我把這段解釋另紀於:美國牙醫保險筆記中

[決定]忙到了兩點才吃午餐,至此我心裡已經有了底,根管治療大約要花300美金,跟改回台灣機票錢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這個被暫時性填充物填起的補牙,大約無法撐太久,最好ASAP做根管治療。拔智齒的部分可以先等等(希望補會影響到要先做的根管治療的牙),特別是做完根管治療後,我牙齒保險的年度預算就用的差不多了,可以考慮明年再來弄。比較令我補解的是,預約在沒國做根管治療竟然只要一次就可以完成,雖然這一次大約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好像通常也不需要做複診(要做牙套是另外一件事);這讓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在台灣做根管治療需要去好幾次,時程更是要拉到一個多月呢?也不是技術有差還是不希望單次診療時間太長(想像在診療床上張嘴一個半小時的感覺),還是台灣健保制度讓台灣的醫生非多做幾次才能打平負擔呢?當然也有可能是在單次診療時間有限之下,每次還是得把該做的清潔做完,下回重新整理繼續,因而使得整體而言做根管治療的時間拉長了吧。

[學習]到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經驗是,就算是找基本檢查的家醫General dentist,也應該要好好研讀網站上的評價,特別是要預約時必須指定被review的醫生,而非同一個診所的其他醫生。在看醫生之前可以多方諮詢,了解保險涵蓋內容與給付範圍。爭取自己的就醫權益,確實與醫生溝通自己的病史,並在進行治療之前了解可能發生狀況與可以選擇的處理方式,避免在嘴巴被掰開來無助的情況下任人擺布。


最快的一個做根管治療的門診時間是下周一中午,敬請期待(未完待續).......


同系列上篇:智齒診療史 Part I 台灣荷蘭經驗
同系列註解:美國牙醫保險筆記
同系列下篇: Part III 美國經驗 - 根管治療/後續,與牙周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