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 Beck用口香糖彩球具象的讓你看到世界上貧窮人口的數量.他說,許多美國人以為美國每年收容大量難民合法移民進入美國時多麼偉大無私的一件事,確實,自1990年以來,美國每年收容合法的移民約一百萬人,然而相較於世界上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約有三十億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2/day)的現實,若有人天真的認為增加移民(到美國)可以解決世界上的貧窮問題,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Roy Beck的這段影片更讓我感到震撼的、去省思的是,講者說:那些能夠成功移民的人,都是這些貧窮國家中最急切地想要改變(生活)的人,也是如果留在國內或許有最強烈的意願 要國家做些改變的一群人. 透過開放移民的方式好似提供了一些人脫離貧窮的機會,其實同時也剝奪了在那些社會中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的一群人、最有能力做一些改變的人留在那些國家做些什麼的機會. 反過來說,移民的機會只是給社會頂層的人一個簡單的出口,留下那些無力做什麼的人呆在原地.
人總是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移民或是選擇到國外生活打拼,就算不是為了逃難、脫離貧困,也是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發展扎根的地方. 這些年在國外遇到很多非常優秀的人,留學後無不感嘆台灣沒有舞台,希望在當地找到工作的機會留在國外. 幾年下來也逐漸習慣在國外的生活,努力讓自己在國外安頓下來.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頭幾年的不安定感是可以多麼不為人知的灰暗,"臨時"的工作簽證可隨時因著工作不保而被迫離開,人在國外,你永遠就是一個外國人. 有時你必須努力學習外國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儘管那些習慣(勇於呈現/說嘴自己的長處)多麼的讓你不自在,但是when in Rome, (you have to) do as the Romes do;入境隨俗之必須,要不就別來嘛,有人如是說.
只是去學習去接觸去喜歡那些對於你原本如此陌生的足球,強迫自己跟朋友喝酒瞎扯,久了就會喜歡就會變成融入?這點我持保留態度. 在歐洲時,他們喜歡跟朋友一起去喝啤酒,而我喜歡閒適的在家裡與朋友聚餐;一回邀著外國人來家裡吃一頓年夜飯,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奇的體驗,然生活總不能天天在一種體驗的刺激與不適感之中進行,久之我也就覺得喝酒的聚會方式不適合我.
我不知道是否成功留下來的人是否不再感到無奈?無奈所思念的家,老是在千里之外?默默的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有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的工作,且拿著與先進國家相當的薪水袋. 還是(只能)忘記背後努力向前,不再去想自己來自那裏,扎扎實實的落地生根下來?我不知道. 我願意去想,這些在國外打拼那怕是已經換了護照移民的人,仍希望讓我們惦念的家鄉台灣每每回去依然感到熟悉,也看到進步.
回到Roy Beck教授影片的結論,選擇移民的人沒有錯,只是要解決貧窮問題,解決陷入中所得陷阱(薪資停滯不前)的問題,得從這些貧窮人口住的地方著手,得有一群不只是想要提升自己個人生活水準的人一起努力,讓世界都變得更好,我理想主義者般地想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